湖北石首荆河戏《杨溥训侄》剧照,中间送物者为杨溥之侄,右边端坐者为杨溥。 湖北省石首市纪委监委 供图
杨溥像。资料图片
《永乐大典》书影。《永乐大典》形制巨大,书成后用人工誊写,负责其事的是杨溥,杨溥还是该书一位重要的编纂者。 视觉中国
“黎庶但教无菜色,官居何必用桃符”,这是明代贤相杨溥的名联。杨溥(1372-1446)廉洁朴实、关心民瘼,为“仁宣之治”的开创做出了贡献。请随我们走进湖北荆州石首市杨溥廉政文化馆,了解他的故事。
展开剩余85%1
十年事业书千卷
“安贞履节,酿醴调羹。”车子一路驰骋,我脑海里一直闪现这八个字,这是否概括了杨溥的全部?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贤臣呢?
或许是因为昨夜下过一场雨,杨溥廉政文化馆仿佛换了新装,清亮而肃穆。我来到这里,探寻杨溥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
杨溥自幼聪颖好学,五六岁即能背诵大量经典诗文,被乡邻称为神童。稍长大后,杨溥师从陈直方学习儒家经典,读书“专而笃”,务必要弄清每篇文章的含义和道理,“故所得久而能固”。陈直方对这位学生掩饰不住赞赏之情,直言他日后必成大器。
果然,杨溥不负众望,在科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建文元年(1399),他参加湖广乡试取得第一名(解元),考官胡俨表示“初学小子,当退避三舍,老夫亦让一头地”。次年,杨溥又获得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六名的佳绩,被破格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永乐初期,杨溥任太子洗马,曾以汉文帝之宽仁教导朱高炽。安稳做了十几年官后,命运的转折点随之而来,却是以冷酷的方式呈现。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征回师,朱高炽遣使迎驾稍迟,在他人的挑拨下,包括杨溥在内的属官被投入诏狱,这一入便是十年。据焦闳《太师谥文定杨公溥传》记载,狱中十年,“公励志,读书不辍……五经诸子,读之数回”。
圣贤之书,成了杨溥在生命低谷时的精神支柱,他不忘以前贤为师,悉心研究儒家的政治理想和学说,探究安定天下的途径和方法。有人好言相劝,事情到此地步,还读书干什么?杨溥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子的教诲,对于他而言,闻道比生死更重要,其不轻言放弃的坚毅之心,如萤火一样“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令人感佩。
永乐二十二年(1424),杨溥出狱,任翰林学士,掌院事。患难十年,万般辛苦,杨溥不禁发出“十年事业书千卷,一札平安泪几行”的感慨。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炽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不久,又被擢升为太常寺卿。他不负所托,恭谨勤勉,为国家之计“知无不言”。对于当时一些长期存在的“为公私患”的弊端,大力整治,“不逾月而削去殆尽”。
不及一年,仁宗去世,宣宗继位,罢设弘文阁,将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共同辅政,三人通力合作,推动“仁宣之治”的达成。
对于朝堂政事,杨溥克效忠勤、殚精竭虑。面对“民之休戚系乎庶官之贤否,何术可尽得其人”的问题,他给出了六个字的回答——“严荐举,精考课”。他注重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拘一格地举荐了况锺、曹鼐等人才。明代实行军户世袭制,军户出丁到遍布全国的卫所服役,杨溥注意到陕西、山东、北直隶等省的军丁“往南方极边补伍”,而云南、贵州、湖广、南直隶等省的军丁“往北方极边补伍”,“其水土不相习,南人死于寒冻,北人死于瘴疠”,致使兵力减损,这些军丁奔赴补伍之地,路途遥远,“困于无资,多致死亡,深为可惜”。念民生之艰苦,亦为固边谋划,杨溥领衔建议自此以后,“宜系从南北所宜发戍”。
此外,杨溥还十分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永乐初期,由解缙主持编纂了一部类书《文献大成》,朱棣认为此书多有未备之处,遂命重修,杨溥等人被任命为总裁,实际主持编纂工作。重修告成,易名《永乐大典》,这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开本巨大,全用人工誊写,要求极严,提督誊写这项工作的正是杨溥。
杨溥身陷囹圄,不放弃自己、努力读书、与圣贤为伍的精神,为他赢得了尊重与认可,也印证了杨士奇当初推荐杨溥的话:“古称凡涉难者,其知必明,今杨溥其庶几。”
2
做官自当洁与贞
漫步于杨溥廉政文化馆,我仿佛看见了杨溥——那清癯的身影,正乘一叶扁舟,自历史的烟波中缓缓驶来,驶入百姓的心中。
石首当地流行荆河戏,一出《杨溥训侄》呈现了家乡百姓对杨溥的记忆。这出戏讲的是宣德年间,杨溥的两个侄子因屡试不第,便去找他疏通关系,希望叔父能帮他们谋个一官半职。杨溥写了一封信交给他们,说将信拿回去看完,便有办法了。两个侄儿见事情办得如此顺利,一路欢天喜地。回到住处,他们打开信来看,只得一首诗:“高陵正气时时新,做官自当洁与贞。公权岂可谋私用,留得清廉百世钦。”两人看完后,顿时羞愧难当,立刻收拾行囊回了石首。回家后,请人将诗句裱为四幅条屏,悬挂中堂,世代相传。戏文未必是史实,却反映了百姓对“杨阁老,不私亲,保清廉,传美名”的推崇。
下面说的这件事,地方志和文人笔记都有记载。杨溥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杨溥询问他一路上可听说哪个地方官有贤德?儿子说江陵知县不贤,因为他对自己的招待很简单,这人叫范理,是浙江天台人。杨溥默默记下范理的名字,他认为范理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说明他不阿权贵,不落官场俗套。经过考察,杨溥得知范理为官清正、颇有惠政,是个可用之才,向朝廷举荐了范理。范理先被拔擢为德安知府,再被任命为贵州左布政使。
有人建议范理应给杨溥写封信表示感谢,范理思忖一番,认为不妥:“相公以我不事奔竞,故荐我,我往谢,是辱相公也。”杨溥辗转闻知此语后,十分欣慰。其实,范理并非不懂感恩之人,不负职责所托,为百姓真正解决问题,是更好的感谢。杨溥逝世后,范理“走千里往哭”,他说:“吾无以报相公,惟此一掬泪耳。”
3
清白传家姓字香
“大家请看,他正襟危坐,右手握笔,深邃的目光正凝视着前方,也许他正思考着朝堂政事与为民之举,虽然道阻且长,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解说员说,这是杨溥雕像。那眼神坚定、明亮、澄澈。须臾间,我懂得了杨溥。
从杨溥廉政文化馆“史料篇”中得知,《明史》评价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杨溥取得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个人努力,但杨氏家族“勤奋敬业,开拓进取,乐施向善”的清白家风也在润物无声中深刻影响了杨溥。
杨溥出生在一个亦农亦商的家庭,“高曾以上,诗书传世;祖父以来,忠厚过人”。元末,杨溥的祖父曾领养了十多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待孩子长大成人后,又逐一为他们分田、置房、成家。
杨溥的父亲讲信誉,在淮扬经商时,一位关中商人将一笔数额较大的钱财寄存在他手里。过了三年,杨父见对方无动静,设法打听其消息,得知商人已谢世,只留下一个年龄尚小的儿子。杨溥的父亲请来商人的儿子,告诉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将其父所寄存钱财如数归还。
随着任职时间越来越久,杨溥的声望越来越高,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据《南杨族谱》记载,朝廷精减官员,杨溥率先垂范,命其子杨旦回乡务农,并写《遣子还里》诗:“拂拂西风吹绣鞍,送儿归去自心宽。菜根有味休嫌淡,茅屋无书可借观。朝夕旨甘勤养母,夏秋租税早输官。归家若问居官事,做到双台彻底寒”,要求儿子归乡后过节俭生活、照顾好家人、该缴纳的赋税不能拖欠。
《南杨族谱》中还记载了杨溥为家庭制定的《十戒》《十嘱》。《十戒》既是垂训子孙的典范之作,又是一篇苦心孤诣的家书。其开篇为“一戒吾儿念母恩,从头早读《蓼莪》篇”。《蓼莪》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此诗言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孤儿欲行孝道却无门的悲痛,感人至深,古人云此诗“可抵一部《孝经》读”。以此开篇,彰显“夫孝,德之本也”的理念。
《十戒》中还提到“三戒吾儿早立身,裹头束发起精神。循规蹈矩交贤友,脱俗离群做好人”,此言遵规守矩、以德立身、昂扬精神;又提到“七戒吾儿听誓言,汝休劝我置庄田。耐寒减出缝衣布,教子须当费己钱”,此言不置田产、自食其力、勤俭持家。这篇教训涉及内容颇多,阐释读书立世之本、持家经营之策、修身养性之法、做人处事之要、待人接物之道、家门训诫之教,谆谆教诲,可见杨溥传家的一片苦心。
杨溥撰写的《十嘱》,通达明辨,苦口婆心地阐明了“清白传家姓字香”的道理。《十嘱》还归纳出“为人忠厚要温良、为人心地须公平、为人切莫爱便宜、为人宜紧莫宜宽、为人切要效前贤”等为人箴言,希望子孙谨记。
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杨溥去世,终年75岁,谥号文定。其子孙在京清点遗物时,仅有两月俸禄,再无一值钱物件。杨溥留给后人的不是金、不是银,而是修身克己的谆谆告诫和殷殷嘱托。
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石首抢救性发掘了杨溥墓,据报道“除穿戴及随葬衣物外,无其他随葬品”,较之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的豪奢,杨溥墓所出之物可说是寒酸,这是他至死清廉的明证,其后裔不禁感慨“袖内清风才是真元宝”。
走出杨溥廉政文化馆,不远处就是藕池河,它将注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人们常说历史是一条河,我站在长河的下游,看到了上游的先贤,掬起一捧长河水,依旧清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于:北京市富明证券-买股加杠杆-加杠杆炒股票-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