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绝不会仅凭传统战术就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胜利,必定是借助了高科技武器,否则不可能一举歼灭我们如此众多的兵力。”
1951年,联合国军听闻铁原战役的战况后,难以置信地否定了志愿军仅凭自创的战术就能击溃兵力远超自己的敌军。当时的联合国军无法理解,志愿军到底采用了怎样的战术,使得看似不可能的胜利变成了现实?
1951年6月1日,铁原阻击战爆发,志愿军63军在铁原地区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此时,63军已经历了与联合国军的第五次战役,整体战斗力大幅削弱,部队人员紧张,弹药和粮草的储备也相当不足,这让他们的任务变得尤为艰难。
尽管如此,63军的指挥官们没有放弃,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持抵抗,并决定借助战术上的巧妙部署,最大程度发挥战斗力,弥补装备上的不足。郭恩志,作为63军8连的连长,凭借着自己独创的战术,成功将比自己多出20倍的美军击溃,这成为铁原战役中最具代表性的战术之一。
展开剩余77%郭恩志1926年出生于河北一个贫困家庭,成长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土地改革时,地主的压榨和恶霸的欺凌给了他极大的触动,这种经历也早早激发了他反抗压迫、改变社会的决心。年仅18岁,他便加入了八路军,坚定地相信军队将推翻旧社会的黑暗。
在军中,郭恩志凭借勇敢与智慧,在多个战役中崭露头角,迅速获得了上级的青睐。在铁原阻击战中,他接到了守卫高台山的任务,而这一任务注定不容易完成。高台山并非一座普通的山峰,它由255.1高地、200高地和一个无名高地组成,是美军王牌部队的必经之地。郭恩志的任务是拖延敌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面对人数和装备都远超自己的美军,郭恩志内心并不平静,但他知道,这是一次生死攸关的战斗,必须迎难而上。他冷静地分析战局,决定将防御的重点放在200高地上,因为这里地势较为开阔,适合美军突破。
郭恩志利用自己对战地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作战经验,部署了多重防御阵地。当美军首先发动进攻时,200高地果然成为他们攻击的重点,炮火密集,硝烟弥漫。美军自信地冲上200高地,却在距离山顶仅有30米时,被埋伏的志愿军猛然击退。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美军士气大受打击,不得不重新集结,准备再次进攻。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无名高地传来了敌情。美军试图趁混乱时突破该地,但郭恩志早有准备。凭借对高地地形的熟悉,他设计出了一套巧妙的战术,这便是后来的“三朵花”战术。
“三朵花”战术融合了“梅花”、“一串红”和“荷花”三种战术形式,且各自按一定的顺序实施。通过这种战术,志愿军将美军的攻击分散开来,造成敌军兵力的混乱。在“梅花”战术中,志愿军先通过炮火散布敌军阵形,令其四散而逃。随之而来的是“一串红”战术,通过机枪火力狠狠打击敌军。当美军阵型被打散后,志愿军接着执行“荷花”战术,迅速从阵地两侧涌出,投掷手榴弹,进一步打击敌人。
这三种战术的巧妙配合,令志愿军在对美军的防守中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仅以极小的伤亡便成功歼灭了数倍于己的美军。
虽然美军不断发起反扑,但志愿军凭借高台山的复杂地形和“三朵花”战术,使得美军的进攻屡屡受挫。尽管美军不断强化炮火,试图打破僵局,但志愿军依旧坚持,最终在高台山守住了六天六夜,打退了美军的多次进攻。
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郭恩志的“三朵花”战术被铭刻在了战史中。美军震惊于志愿军竟然能在装备如此落后的情况下,以智慧和勇气击败强大的对手。最终,郭恩志带领部队,凭借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成功阻击了美军的王牌部队,自己也因此成为了铁原战役的英雄。
“三朵花”战术的成功,不仅仅展示了志愿军的智慧与勇气,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力量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发布于:天津市富明证券-买股加杠杆-加杠杆炒股票-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