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盛名之下的民生困局:一个被过度美化的朝代》
若您对历史故事感兴趣,不妨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精彩的历史解读。
翻开《明太宗实录》卷二,我们看到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顺天八府登记在册的户籍仅18万9千余户,未恢复生产的家庭高达8万5千余户;已开垦耕地6万3千余顷,而荒废未耕的土地竟达18万1千余顷。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展开剩余81%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享国276年,共历十六帝。在很多人印象中,明朝似乎是个值得称颂的朝代——它既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和亲纳贡,更不曾对外屈膝投降。然而深入史料我们却发现,这个表面光鲜的王朝,在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心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从元朝过渡到明朝的百姓,竟怀念起前朝的生活。民间甚至流传着大量讽刺朱明王朝的歌谣,字里行间透露着百姓的怨愤。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何在学者眼中,明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又为何这个被后人美化的朝代,却让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
细数明朝的统治者,真正称得上明君的屈指可数。相反,这个朝代盛产昏君的数量堪称历代之最。明英宗、嘉靖帝、万历帝、明熹宗、明武宗等,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昏庸无道的骂名。更令人咋舌的是,在276年的国祚中,竟有长达90余年的时间皇帝不理朝政。这些深居宫中的统治者们,有的沉迷斗蟋蟀,有的痴迷炼丹修道,有的醉心木工手艺,更有甚者在这些副业上还小有成就。
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这一改制使得中枢机构逐渐沦为皇帝的私人幕僚。随着懒政的皇帝将朝政交给身边宦官,明朝成为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深宫中的皇帝形同孤家寡人,能信任的人寥寥无几。虽然朝中大臣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精英,但各自为政、勾心斗角。那些心怀天下的清流官员,效忠的是社稷而非皇帝本人。在这种环境下,自幼长于深宫的皇帝,自然更信任身边的宦官和母后,这也为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外戚专权往往难以持久。一旦皇太后去世或新君成年,这些外戚很快就会被清算。相比之下,宦官专权更为可怕——由于生理缺陷,宦官对权力的渴望更为病态,其专权往往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明朝官场的黑暗还体现在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恶例上。胡惟庸案诛杀3万人,蓝玉案处决1.5万人,这种滥杀之风在明朝持续蔓延。即便是于谦、袁崇焕、海瑞等清官,最终也难逃悲惨结局。
在经济方面,明朝推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屯田制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全国屯田军士达180余万,军屯面积90多万顷,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在边疆地区,军屯比例更高得惊人:嘉靖年间,贵州军籍人口占总人口51%;陕西军屯面积占全省耕地半数以上。这些军屯产出大多充公,成为国家主要财源,却导致边疆地区长期落后。以陕西为例,这个曾经的富庶之地在明朝竟沦为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明朝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商业税收仅为宋朝的六分之一。这意味着农民要承担全国90%的赋税,用以供养庞大的官僚体系和皇室成员。为防民变,明朝实施了史上最严苛的户籍制度,禁止百姓更改户籍或转行。即便如此,明朝的农民起义仍此起彼伏:洪武朝33起,永乐朝16起,到崇祯年间更是达到顶峰。
在思想文化领域,明朝皇帝四次大规模毁坏书院,打压私学。正统理学之外的思想都被视为异端。思想家李贽因主张革新而下狱处死,著作尽毁。八股取士制度将科举考试格式化,以《四书》《五经》为纲,钳制士人思想。更可怕的是,明朝的文字狱空前残酷,仅朱元璋时期就有南北榜案、高启案、宋濂案等大案,造成士人不敢言的恐怖氛围。许多才子为避祸,或装疯卖傻,或拒不入仕。
八股取士虽在维护统治方面有一定作用,却严重阻碍了思想创新。明朝末年,资本主义萌芽在重农抑商政策和八股取士的双重打压下始终未能茁壮成长。崇祯帝既得罪地主阶级,又失去农民支持,更扼杀了新兴力量,纵有励精图治之心,也无力回天。
正如杜甫诗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明朝百姓的苦难在史书中历历在目。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评价:明朝是最黑暗、最残暴、最腐朽的朝代。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昏君辈出、宦官专权,这些都在诉说着这个朝代的黑暗本质。明朝之明,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讽刺。
发布于:天津市富明证券-买股加杠杆-加杠杆炒股票-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