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厨房的叮当声准时响起来,老伴在给孩子们准备早饭。我揉揉有点发僵的腰,窗外树上的蝉叫得正欢,家里两个“小祖宗”的暑假,就这么热气腾腾地又开始了。7岁的小孙子像头活力十足的小牛犊,16岁的孙女已经是个有主见的大姑娘了。儿媳在家照应着,我和老伴搭把手。这屋子啊,每天热闹得像个蜂窝。
一、身体和脑力的双重挑战
带孩子确实不像旁观者想的那么容易。孙子一刻也闲不住,拼图拼到一半,可能又嚷嚷着要去楼下骑车。暑假给他报了个游泳班,接送、陪着待在池边,我这把年纪也跟着蒸桑拿似的。孙女大了省心些,可青春期的心思,像雾里看花,有时真猜不透。她妈妈跟她谈心时,我就在旁边削个苹果,轻轻插一句:“学习重要,但也得喘口气,孙女,冰箱里有新做的双皮奶。”等夜幕降临,常常是身体疲惫,精神也像用光了电。
带孙子孙女,我和儿媳的分工更像是搭配好的琴键。她负责主调——立规矩、抓学习,一点儿不含糊。我呢,则像那辅助的和声,在需要时填补、缓冲。记得有次孙女月考成绩不理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她妈妈敲门去讲道理,我就默默把一杯温牛奶和两块小蛋糕放在她门边。过了一阵儿,她眼睛红红的出来,挨着我坐下,把头轻轻靠在我肩上。那一刻我明白,孩子既需要父母的引领,也需要奶奶那无声的港湾。孙子有回偷懒不想收拾书包,眼巴巴望着我,儿媳立刻一个眼神制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奶奶最多看看你有没有落下作业本。”这样配合着,孩子们就懂了,爸妈的规则不能动摇,奶奶的怀里可以放松片刻。
展开剩余68%二、老经验和新观念的交融
两代人养孩子,想法难免碰出点小火花。儿媳讲究让孩子“自己动手”,孙子自己吃饭慢吞吞,汤汤水水洒到桌上,衣服扣子也扣得七扭八歪,我这当奶奶的手好几次都伸到半空了又硬生生忍住。可后来看着他费劲巴力系好鞋带,那股得意劲儿直冲天灵盖,比自己帮他强多了。我也就学着放放手,只在旁边给点小提示:“这左边的鞋带小兔子啊,想去找右边的小伙伴,这样绕过去……对喽!真行!”
我想啊,隔代带娃的精髓,像是把握着松紧带。“松”的地方,在于给他们透气的空间。比如儿媳给孙女暑假安排得太满,我看孩子脸上的笑容都少了,就跟儿媳商量:“给丫头挤出半天时间吧?我带她去江边走走,吹吹风也好。”散散步,听听孩子的心事,回来时她眉头明显舒展多了。“紧”的地方,则是对安全和底线的坚持。孙子有一次想爬高去摘树上的果子,我立马板起脸拦住:“那个不能爬!摔下来不是闹着玩的。下来,奶奶陪你去看花坛里的小瓢虫。”守得住该紧的,放得开能松的,孩子才能既规矩又活泼地长大。
三、辛苦背后,是甜
累归累,但这辛苦里面,甜味儿却是根上的。记得有次拖完地板,腰酸得直不起,孙子就用他的小拳头帮我轻轻捶,还说:“奶奶不怕,我是小医生!”那劲儿轻柔得像羽毛拂过,心里暖暖的。孙女在学校得了奖,第一个冲过来告诉我:“奶奶,我拿了朗诵第一名!”那份喜悦和信任,是金银换不来的。连我老伴都说:“以前家里静悄悄的,现在就盼着孩子们回来,这股子热闹劲儿啊,才像个家。”
老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这些老人帮着带孩子,不仅仅是看着孩子别摔了,做的也不只是那几顿饭。是一点生活里的体谅,让年轻人肩上的担子轻一点点;是多年积累的耐心,静静帮孩子拂去些心头的急躁;是日复一日的陪伴,像细雨慢慢滋养。就像我常对孙女念叨的:“路啊,都是一步一步自己踩平的。不怕它远,不怕它慢,只要稳当地走,光总会有的。”
给同行的老伙伴们
最后啊,想跟咱们这些同样帮忙带娃的老伙计们聊几句实在话:
1.照顾自己别逞强:上了年纪,身子骨是本钱。累了就歇,孩子哭两声没事,功课耽搁一小会儿天塌不下来。该跟孩子们开口就开口,该让老伴分担就分担。
2.耳朵学着灵光点:现在的养娃方法,和我们那时候真不一样了。年轻人讲的那些科学道理,不妨多听听。老经验要是还有用,也别丢了,挑挑拣拣掺和着用。
3.别光忙活儿,要会品:孩子们是会长大的。孙子笨拙学扣扣子的模样,孙女专注写作业时那好看的侧影……这些闪光的瞬间,要用心记下来。带孩子这事啊,现在尝着苦,往后回味,都是带着暖意的甜。
你家里也靠老人家搭把手带孩子?不管是有趣的事儿还是头大的麻烦,说出来咱们一块儿支支招?指不定谁的法子就管用了呢,你说是不?
发布于:浙江省富明证券-买股加杠杆-加杠杆炒股票-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