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夏季,正是集中上市的季节。位于新河镇民生村的稻虾共生养殖基地里,每天都有上百斤小龙虾被起笼并售往崇明各农贸市场。而这位来自安徽淮南的90后小伙刘前越每天都在基地里和小龙虾“打交道”,他更是被周边村民称为“水产养殖专家”。
大学时代,便与崇明结缘
2017年,刘前越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便来到了崇明。如何与崇明结缘,便要从他大二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我读大二,和同学组了个团队,来崇明做小龙虾项目,还拿到了‘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刘前越说,大学时代创业大赛的实战经历让他对来崇明做农业心生向往。因此,毕业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奔赴崇明,追寻他的农业理想,在北湖试水起了小龙虾养殖项目。
如果说在北湖的基地养殖小龙虾只是刘前越的一次“小试水”,那么如今他在民生村包下的这个占地超百亩的虾塘则是个“大项目”,并且经历了时间和经验沉淀的他还玩出“新花样”。
从“看不懂”到“齐点赞”
稻虾混养在崇明早已不是什么新的农业概念,但刘前越的混养方式却让周边村民直呼“看不懂”。通常稻虾混养项目,都需要在稻田四边开挖环沟,以便夏天时能满足小龙虾避暑的需求,但刘前越却没有选择这种“老套路”,而是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他只把稻田周围的田埂适当加高,确保小龙虾养殖期间水位保持在平均水深40厘米即可。“因为这片耕地后期要种水稻,所以我不开挖环沟,整个虾塘底部是平的,这样不会占用水稻种植面积,收完小龙虾可以立马插秧……”他还在水下种植水草,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给小龙虾提供避暑场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近基地里4人一天一早即可起笼500斤左右小龙虾。刘前越用高效的实证打破了村民们的质疑和不解。原来,刘前越之所以选择这条“新路子”也是实地走访后的经验累积。这些年,他多次前往安徽、湖南等稻虾混养的大省去看模式、学经验,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崇明的种养环境对养殖模式进行改良、提升。
从第一年亩产150斤,到今年亩产突破200斤,对刘前越来说,逐年增长的不仅仅是小龙虾的产量,还有不断沉淀下来的种养经验和感悟。在村里养小龙虾的这些年,也让他和村里很多农业“老法师”打成了一片,并且积累了很多稳定的采购商。刘前越说,如今他早已不是单枪匹马在创业,而是融入到了民生村产业发展的血脉里以及崇明农业发展的大势中。
把“家”安在虾塘边
每年5月初,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小龙虾的身影,按照常理“头时货”是最抢手的,但刘前越家的小龙虾一直是晚一个月才上市,错过了“先机”的他,为何能受到一众收货商的青睐?饲料自制、水源把控、塘温监测……来这里收了好几年龙虾的客商说,之所以来他的虾塘里收,看中的不仅仅是小龙虾的品质,也被刘前越做生意的真诚态度所打动。
下午4点喂食,凌晨3点起笼,早上5点起对接收购商……从5月底一直忙到7月,刘前越和伙伴们除了每天下午抽出点时间补个觉以外,其余时间都一心扑在虾塘里。“我每天都要在虾塘转上好几圈,小龙虾虽然比较‘皮实’,但现在天气热,还是会有些担心……”为了看护好虾塘,刘前越把家都安在了虾塘边的一间破败的小平房里。
生活虽然辛苦,但对于刘前越而言,这份事业能干出一点成绩,获得一些认可,他就觉得日子挺充实,在崇明过得蛮好的。
记者:黄汝钰
编辑:陆海华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
给我点赞和推荐吧
富明证券-买股加杠杆-加杠杆炒股票-配资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